本文作者:访客

90后父母,陷在亲子游焦虑里

访客 2025-07-09 15:10:55 56235
对于许多90后父母来说,亲子游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却也让他们陷入焦虑之中,他们担忧无法为孩子提供完美的旅游体验,担心孩子在新环境中不适应或遇到安全问题,这种焦虑反映了他们对亲子关系的重视,同时也显示出在快节奏生活中育儿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父母可以积极寻求建议,了解亲子游的技巧和策略,与孩子共同享受旅行的乐趣。

文|贝塔商业

"乐高开园了,小孩激动得睡不着,我焦虑得睡不着。"一位90后的母亲这么说到。

2025年7月5日,上海乐高乐园盛大开园,新闻一出,家长群里没什么"太棒了,终于又多了个遛娃圣地"的兴奋。反而不少父母开始焦虑了:

"别人都带娃去了,我不去是不是对不起孩子?"

"预算不够,感觉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谁也没想到,一个新乐园开园,也能让一部分家长"跟风"。而这种集体性的"不敢错过",其实不只发生在乐高乐园上。

早在迪士尼开皮克斯奇旅展、北京中科院小小航天员课程爆满那一刻起,亲子游早已从带孩子放风变成了展示育儿姿势,一套教育+社交的刚需消费流程。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亲子游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其中90后父母的占比接近50%。从年龄上来看,他们是最年轻的一代父母,从心态上来看,却是最焦虑的一批家长。因为他们的育儿理念早已从"让娃开心"变成了"不能比别人差"。

亲子游,不只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让自己安心。

而这种"安心",花得可不便宜。一场看起来寓教于乐的亲子研学营,动辄就要上千,甚至上万。但当问起孩子的收获时,他可能只记得"吃了个很好吃的冰淇淋"。

亲子游背后的情感焦虑与社交表题

亲子游这个词,听上去是轻松愉快的,但对于当下90后父母而言,它越来越像是一场精疲力竭的"情绪劳动"。在各种五花八门的主题公园里,孩子是主角,家长却是那个永远蹲着拍照、举着水杯、排队三小时不吭声的配角。

从传统的"遛娃"到现在流行的"共创亲子记忆",变化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预期。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玩乐体验,而是要拍到足够精致的合影、发出足够有趣的朋友圈,最好再附上几句"寓教于乐""动手能力"这样的教育文案。

一位小红书网友在打卡乐高乐园后感慨:"排队两个小时,拼了20分钟积木,娃没记住什么,但朋友圈的互动破百了,感觉这趟值了。"

在社交媒体的渲染下,亲子游成了一种不容缺席的集体行为。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在博物馆里背《千字文》,自己家的孩子在家看《喜羊羊》,那种错失感是无法自我消化的。很多90后父母会说:"不报研学,怕他落后;报了,又怕是智商税。"

而最吊诡的地方在于,这种"不得不"的焦虑,并非来自孩子本身。

研究显示,2至8岁儿童对学习形式并不敏感,更倾向于"游戏中学习"。真正把亲子游焦虑拉满的,是家长自己。是一种"不想输"的本能,是一种"我做得还不够好"的道德拉扯。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亲子游成了"情绪补偿"的出口。一位90后母亲在采访中说:"我平时加班多,周末又懒得动。但花钱带他出去一趟,自己也好受一点。"但她也承认:"其实有时候出去一趟比上班还累。"

"研学"沦为智商税亲子游的真相是什么

走出情绪回补的泡沫,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意识到,这届亲子游有些坑不动了。

一个普遍现象是,亲子游产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溢价:原本200元的农家乐活动,加上"非遗""研学"这些标签后,可以轻松卖到800元,只让孩子画一把扇子,讲解三分钟,再附赠一个拍照的仪式感。不少家长回家后直呼:"这是来上了一节网红拍照课,不是来上研学课。"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约10万家农家乐倒闭,其中不少正是由于"同质化严重"。名校游从听讲座变成"到门口拍个照",非遗体验从传承文化变成"糊弄一分钟拍完走人"。70%的受访家长表示,他们参加过的亲子游项目内容空洞,硬塞知识,"孩子累、家长更累"。

更讽刺的是,很多孩子唯一记住的,不是课程内容,而是"吃了什么好吃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产品都被否定。重庆红岩基地的穿越学历史课程、敦煌博物馆的VR壁画互动体验等创新项目,参与度提升了40%以上,说明好内容、真体验、接地气,才是破局的关键。但显然,它们还远远不是市场的主流。

与此同时,抖音直播+团购的低价微度假开始走红。本地农场、动手工坊、露营等形式因成本低、距离短、体验直接受到欢迎。一些人均200的短途项目反而收获了更高的满意度。这恰恰说明:亲子游未必非得"高大上",反而要"接地气"。

真正的困境是父母根本不想游

还有一个更扎心的问题:父母真的想陪孩子去玩吗?

答案未必乐观。

根据日照市一项调研,仅15.6%家庭的亲子出游时间在一天以内,有41.5%是1–2天,而3–7天的也有39.5%,几乎没有七天以上长线出游 。也就是说,大部分90后家庭选择的是节奏紧凑的短途游,而不是深度休闲。

与此同时,单次亲子游的家庭人均消费集中在1000–1500元/日,其中38%家庭每次花费在1000–3000元,另有26%家庭一次就砸3千–5千 。这还不包括高溢价的"研学+非遗"标签。

在这样的高成本投入下,许多90后父母在网络上坦言,所谓的"高质量陪伴",其实更多是被社会期待裹挟的压力。"朋友圈看到别人都去了,我不去就感觉自己不合格。"

但真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想法,其实更像下面这条评论:"别说乐园了,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是有个不用带娃的周末。"

另一个广泛流传的段子更直白:"孩子开学后最开心的不是他,而是我。我终于自由了。"

这不是个例。在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教育压力与社会评价面前,新一代家长普遍处于精力透支状态。他们渴望喘息,却被"必须陪伴"的道德预期拖着跑。

亲子游的火,表面上是市场需求旺盛,实际上是父母失去了"拒绝陪玩"的自由。

一位网友的总结一针见血:"不是我不爱孩子,是我太累了。工作日要扮演打工人,周末还要扮演幼儿园老师、摄影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我不是不愿意陪他玩,我是真的想躺。"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拒绝亲子游"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一部分父母开始尝试把"旅游"还给孩子:送去夏令营、寄宿研学、结伴出行。

另一部分则干脆转向本地化的低负担微度假,比如市郊农场、手工坊,200元都不到,一家人玩得尽兴、吃得踏实。还有不少家长开始转向抖音团购和直播带货,用半价拿下门票和套餐,坚决不再做"冤种爸妈"。只求少花点钱、少排点队、别累死自己。

写在最后:亲子游不是陪孩子疯,而是放过彼此

越来越多的主题乐园一件好事,它意味着中国亲子旅游产业在不断进化,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能拥有美好的童年回忆。但不该被忘记的是:亲子游应该是可选项,而不是道德任务。

真正的"高质量陪伴",不是打卡乐园的朋友圈点赞数,也不是多贵的研学项目,而是孩子需要你时你在,孩子想说话时你愿听。反过来也是一样,父母也需要休息,需要喘口气,哪怕只是看一场电影、发一下午呆,都不该被指责:"不负责任"。

亲子游的未来,不该只有商家精心设计的剧本,也不该只有一边打卡一边崩溃的父母。它应该是一种更宽容的陪伴方式:允许不完美,偶尔"划水躺平",孩子和大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享受这段旅程。

好的亲子旅行,不是让父母变成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家长笑得出来,孩子才会记得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