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l企业迎来赴港IPO黄金窗口期

访客 2025-07-12 17:34:15 19864
Al企业迎来赴港IPO黄金窗口期,这是该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Al企业紧紧抓住机遇,积极筹备IPO事宜,并有望在香港市场实现良好的融资效果,此次IPO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提升品牌影响力,并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Al企业迎来赴港IPO黄金窗口期
作者 | 黄昱

编辑 | 周智宇

7月9日,港交所首次迎来了6面铜锣同时排开的历史性场面,其中有一半铜锣为AI相关企业而敲响。这是AI相关企业掀起上市热潮的缩影。

今年以来,港股迎来新一波上市热潮,其中AI相关企业延续去年科技指数热点成为重要引擎。

近日,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估值及专业顾问服务主管黄国钧在与华尔街见闻的独家对话中提到,今年赴港上市的AI相关企业数量激增,其所服务的赴港上市客户中,AI相关企业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他指出,去年至今已有超过20家AI相关企业申请港交所上市,其中不乏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正在排队递表。

从AI解决方案提供商云知声到“自动驾驶独角兽”地平线,从“杭州AI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到乐动机器人,这些企业涵盖语音交互、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AI芯片等多个前沿领域。

据悉,港交所目前已有超过160家企业排队申请上市,其中Al相关企业占比逐渐上升,数量上比过去明显更多。

AI相关公司上市潮的背后,有港交所政策的明确支持。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节自2023年3月正式推出,并根据资本市场环境于2024年8月就18C上市条件进行了调整,较大幅度降低了相关企业以港股18C规则上市的门槛。

黄国钧表示,18C章节可以说是专为特专科技公司设计,降低了上市门槛,比如对非盈利的包容,并放宽同股同权限制,吸引大量AI相关企业赴港上市。

全球AI竞赛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对于一些AI公司而言,上市是其在接下来竞争中继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黄国钧表示,AI相关企业在港股上市不仅能获得资金支持,还能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全球技术人才加入,拓宽应用场景,进一步强化竞争力。

“现在正是AI相关公司赴港上市的黄金窗口期。”黄国钧指出,上市时间点的选择对企业估值与股价表现至关重要,当前港股正处于“IPO井喷期”,市场情绪高涨,南向资金与外资持续流入,有利于新股定价与认购,若等待过久可能面临市场饱和与投资者疲劳。

第一太平戴维斯提供数据显示,截止6月30日,港股今年IPO募资额已经超越2022年全年总数,达到约1070.6亿港元,创下近四年新高,同比增长688.56%,暂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港股市场募资规模创新高的同时,黄国钧表示,港股今年打新破发率也显著降低,市场信心回暖,投资者参与度高、交投活跃。

更重要地是,当前市场对AI相关企业表现出了高度的期待与认可。

自2022年底ChatGPT掀起AI大模型浪潮以来,资本市场对AI赛道企业保持着较高的热情。

在二级市场中这些企业同样备受青睐。黄国钧表示,近一年多来成功在港股上市的Al相关公司,如优必选、第四范式、速腾聚创、出门问问等,募资顺利,规模不菲。

“现在的上市潮是厚积薄发的结果。”黄国钧认为,随着生成式AI技术爆发、AI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以及港股市场的国际化优势,预计将有更多AI相关企业赴港上市。

同时,他指出,这股上市热潮(包括一些A+H的模式)有望在下半年进一步升温,成为推动香港IPO市场持续活跃的重要动力。

中信证券与浦银国际也均预测下半年港股将延续“科技+消费”双轮驱动格局,AI产业链将成为主导力量,估值与市值空间可观。

上市潮注定会成为这场AI竞赛的重要分水岭。那么在这场AI相关企业扎堆上市潮的背后,选择港股上市的优势在哪里?资本究竟青睐怎样的企业?企业要顺利上市并获得理想估值还面临哪些挑战?

以下是华尔街见闻与黄国钧对话全文(经编辑),揭示这场港股AI上市浪潮的资本逻辑。

黄金窗口期到来

华尔街见闻:现在是否是AI相关企业赴港上市的合适的窗口期?

黄国钧:是的,现在正是AI相关企业赴港上市的黄金窗口期。港股目前的市场氛围、政策环境与资金流动性均非常有利,是AI与智能制造企业上市的理想窗口期。估值虽高但仍具备上行空间,企业若能把握时机、准备充分,有望在资本市场中取得良好表现。最近英伟达市值达到全球第一的4万亿,也足以牵动AI相关企业。

华尔街见闻:AI相关企业在港股上市一般会选择哪种上市架构?优劣有哪些?

黄国钧:常见的上市架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每种架构适用情况不同,各有优劣:

1、H 股架构(境内公司直接上市)。优点:法律结构清晰,符合中国法律与监管要求;适合大型国企或成熟企业,利于吸引内地投资者;可享受“A+H”双重上市红利。缺点:审批流程较长,需同时获得中国证监会与港交所批准;股权结构较为僵化,不利于灵活设计股权激励。

2、红筹架构(境外控股公司)。优点:架构灵活,便于设计股权激励与融资安排;无需中国证监会审批,上市流程更快;较适合创新型、尚未盈利的科技企业。缺点:法律结构复杂,需处理VIE 合规风险;境外架构可能面临税务与数据合规挑战。

3、SPAC 架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优点:上市流程快,估值谈判灵活;适合估值高、时间紧迫的企业。缺点:投资者接受度仍在培养中,市场波动大;合并后需符合港交所主板上市标准,审核仍严格。

一般来说, AI 企业若具备一定收入与技术成熟度,红筹架构+18C章通道上市是目前最常见且最具灵活性的选挥;若企业已在A股上市,则可考虑H股架构进行“A+H”双重上市;若希望快速上市且估值高,则可探索SPAC合并模式。

华尔街见闻:港交所对AI相关公司IPO 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哪些?

黄国钧:港交所对AI相关公司的IPO审核,尤其是在《上市规则》第18C 章下,关注点主要集中技术真实性与创新性;研发投入与商业化潜力;独立定价投资者支持;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估值合理性与市场稳定性;数据合规与境外架构风险。

也就是说,联交所对AI相关企业的IPO审核不仅关注财务指标,更重视技术真实性、研发投入、商业化潜力与市场认可度。企业若能在这些方面准备充分,将更容易获得上市批准并在港股市场中取得成功。

华尔街见闻:在上市过程中,AI相关公司要如何获得更高估值?

黄国钧:赛道引领者通常获得较高估值,具体表现在技术创新、市场规模、国际化布局与资本募集能力等范畴领先,将更容易获得高估值。港股市场目前正聚焦科技板块,是AI相关企业实现以较优估值上市的理想时机。

最看重技术实力与商业化能力

华尔街见闻:如今是否迎来了AI相关公司的港股上市潮?主要呈现怎样的特点?接下来数量是否会更多?

黄国钧:是的,2025年确实迎来了AI 公司与智能制造企业的港股上市热潮,这一波上市潮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企业数量激增:从2024年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家AI相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包括云知声、黑芝麻智能、地平线、群核科技、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等。这些企业涵盖语音交互、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 AI芯片等多个前沿领域。

2、技术含量高、估值偏大:近一年成功上市的Al公司如优必选、第四范式、速腾聚创、出门问问等,募资规模在港股新股中属于偏大,显示市场对AI 企业的高度认可。

3、政策支持明确: 港交所推出 的《上市规则》第18C章,专为特专科技公司设计,降低了市值门槛并放宽同股同权限制,方便了一些没有实现盈利或者规模还不大的公司实现上市,吸引大量AI相关企业赴港上市。

4、中介机构竞争激烈:中金、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UBS等头部券商积极参与Al企业IPO项目,显示出市场对该板块的高度重视。

这次上市潮也是这些年AI相关企业发展厚积薄发的结果。展望未来, 随著生成式AI 技术爆发、A I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以及港股市场的自由市场与国际化优势,预计将有更多AI与智能制造企业选择赴港上市。港交所目前有超过160家企业排队申请上市,其中Al 与硬科技企业佔比逐渐上升。这股上市热潮有望在下半年进一步升温,成为推动香港IPO 市场持续活跃的重要动力。

华尔街见闻:在这波港股上市潮中,对于AI相关公司,资本最看重哪些指标?

黄国钧:在这波AI相关企业的港股上市热潮中,资本市场的评估标准日益精细和丰富,主要看重以下几类指标: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大家会问:这家公司有没有真正的“硬核”技术?比如自主研发的大模型、核心算法、机器人控制系统这些,能不能建立起足够高的技术壁垒?持续的创新能力怎么样?同时,研发投入的强度也是一个硬指标。港交所18C章允许未盈利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但前提就是研发投入占比要高,技术本身要具有突破性。当然,背后支撑这些的技术团队背景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实力,也是资本仔细考量的要素之一。

其次,光有技术还不够,商业化能力和收入规模同样至关重要。资本更偏好那些已经跑通商业模式、拥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企业。特别是年营收超过10 亿元港币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客户基础与市场渗透率也是重要考量,如你的酒店机器人、空间智能平台或者AIoT解决方案,是否已经形了规模化的应用落地?盈利模式是否足够清晰?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模式,在资本眼中更具吸引力。

第三, 估值合理性与成长潜力。资本市场现在更倾向于支持那些估值在40亿到200亿港元区间、同时具备高速成长潜力的企业。因此,企业所处细分赛道的市占率,例如在自动驾驶、AI芯片或者智能制造这些领域是否处于领先地位、是否具备清晰的竞争优势以支撑当前的估值预期预计更受资本关注。

此外,国际化能力正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加分项。投资者会关注企业是否有拓展海外市场的明确计划和执行力。我们看到不少企业,都在招股书里明确表示募资将用于国际化扩张,这反映了资本对全球化布局的期待。

同时,政策的契合度和上市的合规性是基础门槛。对于想通过18C章上市的AI和智能制造企业来说,符合港交所的特定要求是前提条件。同时,我们也注意到,ESG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也开始被部分资本纳入考量范围。

总结来说,资本的目光最终聚焦在两个最关键的结合点上:一是坚实的技术壁垒和创新能力,二是清晰可见的商业化路径和增长潜力。只有那些真正在AI领域拥有核心优势,并且能够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公司,才更有可能在港股上市后获得资本的持续认可和支持。

港股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华尔街见闻:赴港上市对于AI相关企业的战略意义有哪些?选择在港股上市会有哪些优劣?目前在港股上市是AI相关企业的首选吗?

黄国钧:赴港上市对AI相关企业而言,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1.资金支持与技术突破。港股允许未盈利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为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AI 与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有助于技术迭代与产品落地。

2.国际化平台与品牌提升。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能帮助企业接触国际投资者、提升品牌影响力,并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与欧美地区。

3. 政策红利与制度灵活性。港交所推出的18C 章节降低了市值门槛,取消同股同权限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灵活的上市通道。

4. 再融资便利。港股市场成熟,企业上市后可快速进行再融资、并购与股权激励,支持长期发展。

不过,相较于在A股上市,在港股上市的市盈率水平可能就会相对更低一些。最终选在哪个交易所上市,可能每个企业会根据自身上市动机、上市时点规划以及聚焦发展的市场,来做出最终决定。

华尔街见闻:AI相关企业赴港上市主要会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黄国钧:尽管港交所制度日益完善,但AI相关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挑战是,技术评估难度高。要知道,AI与智能制造技术更新快,港交所及参与尽职审查及保荐的中介需对企业技术真实性与可持续性进行深入审查,导致审批流程较长。

其次,就是商业化压力大。对未盈利企业而言,如何证明未来的收入潜力与市场规模,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挑战。

此外,估值波动与市场情绪也是一大挑战。港股市场对新股估值较为保守,备受中美等外围股市对同类标的波动影响,若企业估值过高或市场情绪不佳,可能影响定价与认购情况。

除此之外,竞争激烈、国际合规与数据安全问题都是挑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