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儒意如何消化万达“弃子”

访客 2025-07-26 18:49:15 12634
中国儒意正在积极消化万达“弃子”,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管理,将万达相关产业纳入自身发展体系,实现互利共赢,儒意将秉承儒商文化理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面对挑战,儒意将积极应对,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确保顺利消化万达“弃子”,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万达的又一笔资产迎来新的归属。

日前,中国儒意披露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儒意星辰企业管理已与万达集团旗下的上海万达网络金融服务(下称“万达金服”),就快钱金融服务(上海)(下称“快钱”)30%股权订立转让协议。

该笔股权作价2.4亿元分三期支付,收购完成的中国儒意将成为快钱单一最大股东。

快钱的价值,在于旗下的快钱支付清算信息(下称“快钱支付”)手握第三方支付牌照。

为拿到这块牌照,万达曾动用超过20亿资金分两步收购而来;

但在如今的流动性困局之下,万达不得不将这枚牌照折价出售。

早前已承接万达影院控股权的中国儒意表示,快钱可与公司的线上流媒体、游戏以及线下影城,产生协同效应;

中国儒意认为:“快钱持有涵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及跨境人民币支付等牌照,在金融、保险、航旅、零售及跨境等多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商户资源及行业经验。”

成色拆解

尽管公告强调了快钱多年积累的商户与经验,但在更多市场人士看来,快钱对于中国儒意的核心价值仍在于牌照本身。

2011年,快钱获得央行首批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业务范围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线上、线下核心场景,被视为全牌照机构。

随着电商和移动支付的普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则先后出台,支付机构的定位、账户管理均面临更高合规要求。

2016年首次续展时,快钱仅保留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三类核心业务。

2024年后,新的监管框架进一步严明,非银行支付业务被分为4个子类;

快钱的业务范围确定的储值账户运营Ⅰ类、支付交易处理Ⅰ类,对应着含金量最高的互联网支付与银行卡收单业务。

一方面,线下场景虽有马太效应,但尚未形成手机APP支付业务下支付宝、微信的寡头垄断趋势,中小机构有一定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此类业务分账清晰,每笔交易手续费在0.3%-0.6%,覆盖零售、餐饮、跨境支付等高频场景,交易规模天然庞大。

更重要是快钱的支付交易处理Ⅰ类,是一张全国性牌照。

在央行批复的同类牌照中,有4成左右存有地域限制。

依照监管要求,注册支付交易处理Ⅰ类牌照无最低资本限制,但跨省拓展需按照500万元/省追加资金,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附加值为1亿元,这导致如今取得全国牌照的支付机构仍是少数。

政策收紧带来的稀缺性,也使得牌照意义更为显著。

在监管强调支付机构控股股东、实控人、实缴资本门槛,与支付宝、微信等市场巨头进一步垄断份额的双重压力下,各类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在不断退出。

2014年至2025年7月,央行发出的支付牌照数量已由超270家收缩至169家,其中全国性支付交易处理Ⅰ类牌照的数量仅有30家左右。

对于此刻资金充沛,拿下万达影院的中国儒意而言,可全国展业的快钱牌照仍然意义十足。

不过作为被收购对象的快钱也有自己的问题

尤其是“万达系”主导的10年里,其业绩难称良好。

万达入主的2014年,快钱全年交易流水仍超2万亿元,交易规模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仅次于银联、支付宝、财付通。

但2017年万达在高杠杆扩张与流动性压力下陷入危机后,已无暇顾及快钱业务,甚至频繁为其寻找买方。

2021年12月,快钱月度交易量仍保持在1826亿,但2022年10月锐减至245亿;当年底,快钱交易量跌出行业前20名,线下收单业务全面溃缩。

有市场数据指出,快钱2024年上半年月交易量或不足10亿元,与巅峰时的千亿级相去甚远。

交易量萎缩之外,合规问题同样存在。

据信风不完全统计,快钱在2022-2025年7月收到过4次央行罚单,累计被罚1716万元(含个人罚款),违规类型集中在清算、账户与反洗钱领域。

中国儒意收购前,快钱运营情况已然缺乏透明度。

快钱主体曾在2024年遭遇公司股权的全部质押,至今仍有超7成股权处于质押状态;

作为支付主体的快钱支付2023年底的参保人数为184个人。

万达割肉局

对于快钱这个终于转手的“烫手山芋”,万达并非没有酝酿过野心。

拿下快钱控股权时,万达集团前任总裁丁本锡曾表示,快钱将与万达电子商务产生强大协同效应,加速实现O2O(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

丁本锡指出,“如果把快钱公司现有的企业合作伙伴、金融机构和万达商业合作伙伴、线下客流充分整合,万达将成为中国最大的O2O企业。”

2017年万达实现对快钱的全资控股不久,市场就开始有其出售快钱的消息传出,意向买家包括苏宁、中石化、抖音等公司,交易价格在10亿元左右。

虽然已有多家机构承认,曾与万达就快钱牌照展开交涉,但最终落地的仍是如今与中国儒意的2.4亿元交易。

交易价格上,万达亏损不小。

若依照2014年的入股价格估算,30%股权对应价格应在10亿元左右;

但在万达的资金困局,与快钱交易规模大幅缩水的背景下,股权折价已经无法避免。

规模巅峰时,万达还曾持有银行、保险、消金、保险经纪、小贷等金融相关股权,但皆已逐步出清,或让出主导地位。

如今万达对于资产的甩卖,已从金融等非核心业务,延伸至地产、文旅、商管等主业。

2023年起,万达已剥离商业广场80座,预计回笼资金超千亿;2025年已经以近25亿元,将万达酒店管理(香港)股权尽数转让给同程旅行。

儒意的意图

中国儒意创始人与董事长柯利明出身金融,曾在澳洲、香港从事分析师多年,从香港一家对冲基金公司辞职后,于2007年创立儒意影业。

2020年10月,恒大与腾讯的港股上市公司恒腾网络以72亿港元对价收购柯利明旗下的儒意影业、南瓜电影,儒意影业由此借壳上市;

2021年下半年,恒大出现流动性危机选择出清手中股权,柯利明重任董事,恒腾网络就此更名中国儒意。

如今中国儒意的股权主要集中在柯利明、腾讯与阳光人寿手中;

业务版图则拓展至影视、流媒体、游戏三大类。

中国儒意与大厂互动频频,从代理发行到推广运营均有深度合作。

2024年收购万达电影一个月后,中国儒意再以2.59亿元收购字节跳动持股游戏公司北京有爱互娱100%股权;

有爱互娱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腾讯最初独家代理发行,又在字节入股有爱互娱后坚定“雪藏”的《红警OL》。

2025年,中国儒意以“现金+股权”行形式,通过7.43亿元并向腾讯发行3666.67万股新股,收购腾讯旗下《QQ炫舞》系列游戏开发商永航科技30%股权;

之后腾讯所持中国儒意股权进一步增至17.71%,逼近柯利明的18.28%,市场中甚至有着“读作儒意景秀,协作腾讯游戏”的调侃。

从业务版图与投资动作不难看出,中国儒意对支付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万达影城与周边商户,以及持续开疆的游戏领域。

两项需求对应着快钱的线下收单牌照与互联网支付牌照,鲜少涉及缺失的预付卡与移动电话支付牌照。

可预见的是,快钱的支付服务将与中国儒意的三大业务形成协同。

例如万达影城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南瓜电影会员订阅和内容点播可集成其支付接口,景秀游戏则可考虑嵌入支付模块。

不过协同的效果,或许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若交易获批,中国儒意将成为快钱单一最大股东,但仍非控股股东,未来在业务整合、协调现有股东利益等方面,还需要更多投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