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伴侣的体温,会有37摄氏度吗?
关于AI伴侣的体温是否会有37摄氏度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一般而言,AI伴侣作为虚拟存在,并没有真实的体温,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模拟真实触感或为了特定应用场景的需要,可能会为其设定体温参数,但总体上,AI伴侣不具备真实的体温,这一问题更多地涉及到人们对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在2013年奥斯卡提名电影《her》的经典场景中,主人公西奥多在科幻感城市的夕阳余晖里,对着耳机诉说心事。
他的对话对象不是人类伴侣,而是名为萨曼莎的人工智能系统——OS1,这个根据用户信息生成独立人格的AI系统,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
《her》剧照
当萨曼莎说出“我正在学习如何更爱你”时,银幕外的观众意识到:人与机器的情感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这部科幻作品勾勒的未来图景,如今已经照进现实。
尽管在线陪伴机器人的概念早就存在,但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技术实现跨越式突破,AI伴侣正从电影里的想象变为千亿级商业图景。
这些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数字陪伴者,不再是简单的工具型程序,而是能模拟情绪反馈、参与角色扮演、甚至构建情感联结的“虚拟生命体”。在孤独感蔓延的数字时代,它们的出现,催生出了情感经济新生态。
情感经济,AI伴侣的市场土壤
ChatGPT、Deepseek掀起的AI浪潮,正在改写人类的情感交互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向父母、伴侣或朋友倾诉内心隐秘,转而向AI寻求情感抚慰。
这一现象背后,是社会孤独情绪蔓延所催生的情感经济,而这,恰恰成为AI伴侣行业蓬勃发展的市场土壤。
从全球视角看,根据Machinery & Equipment市场研究报告,AI伴侣市场规模在2024年的价值约为2685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52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6.6%。
中研普华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AI伴侣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AI伴侣市场增长主要受益于三大引擎:情感需求激增(孤独经济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技术成熟度提升(对话满意度达4.5/5分)、支付意愿增强(35%用户愿为高级功能付费)。
在AI伴侣赛道,Character.AI与Chai AI在技术力、用户规模及体验、商业路径都居前列。
Character.AI由两位前谷歌工程师于2021年创立,自2022年测试版上线以来,Character.AI迅速成为角色扮演AI的头部平台。
CHAI也是首批部署基于LLM的消费者聊天应用程序的公司之一,成立于2021年,其核心关注点在于社交AI——通过人格设定工具,用户可以自由地创作、体验和消费AI角色和AI内容。
和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创业背景有些相似,Chai AI的创始人William Beauchamp英国剑桥毕业,成立过知名量化金融公司后,转身投入LLM事业。
在创业过程中,William逐渐意识到,生成AI需要给人提供价值,准确来说,是情绪价值。
“最初我做的机器人是类似新闻机器人或是食谱机器人,你可以和它谈论新闻或食谱。”很快,他就发现,“用户最喜欢谈论的是情感话题,比如发泄、获取意见,或是谈论他们的感受、提出深刻的哲学问题。”在看到这些之后,“我的思维迅速转变,我觉得LLM的未来不再是围绕有用工具的巨大平台,而是更像YouTube的平台,是为娱乐服务的。”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同样瞄准情感需求市场,Character.AI和Chai AI的商业化路径却不尽相同,它们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整个行业生态的多元与复杂。
高互动下的商业化道路
与ChatGPT、Deepseek等主要用于提高效率、研究和解答问题的生成式AI不同,Character.AI专为娱乐、角色扮演、陪伴和互动式故事讲述而打造。
Character.AI用户可以创建“虚拟人物”,精心设计他们的“个性”,然后将他们发布到社区,供其他人聊天。虚拟人物可以是基于知名角色或人物,也可以完全原创。
从历史人物、名人到虚构人物和用户创建的角色,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可以交流的角色。由于它在年轻人群中很受欢迎,许多角色都来自动漫和游戏社区。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是《咒术回战》中的五条悟,其聊天次数超过7.85亿次。
据Character.AI称,每月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总访问量接近2亿,男性和女性访客平均分布,最受18至24岁人群的欢迎。
Character.AI主要收入来自会员订阅,每个月9.9美元的订阅服务,每月不限制聊天次数,能够拥有更快的反馈速度。不过,结合图表1能够看出,尽管Character.AI用户规模庞大,却陷入“高流量低转化”陷阱,
2024年Character.AI付费用户不足10万,年收入3220万美元,难以覆盖大模型训练成本,少量的订阅收入与重度用户庞大Token消耗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企业用户规模与收入的不匹配。最终Character.AI被谷歌收购。
反观Chai AI,仅凭160万日活就创造3000万美元ARR,效率远超Character.AI。
首先,Chai AI走的是差异化路线,定位为“AI社交平台”,允许开发者提交自定义LLM模型,创始人表示,“这也是团队只有10个人却能与上百人的团队竞争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我们在训练AI,我们每个月有成千上万的模型由开发者提交,用户创建了数百万个聊天机器人。”
当然,形成规模化的模型之外,要提升用户留存率,还要摸清楚用户的互动倾向。在使用体验和生成内容的质量方面,根据用户反馈,Chai的AI角色能够生成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连贯的剧情发展,交互体验也较为细腻自然。
结合创始人的访谈内容,Chai AI用户与AI的互动数据(日均处理150亿token,相当于GPT-4的1/3)反哺开发者,通过直接偏好优化(DPO)算法提升模型表现。这种“众包式”研发模式使Chai以小型团队实现日均百万活跃用户,其单位经济效率比较可观。
其次,商业化策略更具性价比。在技术架构上,Chai不依赖自研大模型,而是整合Hugging Face等开源资源,降低进入门槛。在变现模式上,Chai一半是广告收入,一半是订阅收入。
相比Character.AI,Chai在变现模式设计上更为精密:免费层:3小时70条消息限制,每4条对话植入精准广告;标准层(13.99美元/月):去除广告,基础记忆功能;至尊层(29.99美元/月):自定义角色、长文本情感描写、可以剧情回溯。
截至今年4月,Chai已经实现了3000万美元的年化收入,并表示在今年年底,日活跃用户提升至450万,达成收入6900万美元的目标。
行业共性难题:伦理、监管与用户黏性
AI伴侣的兴起,本质是技术对人类情感需求的回应。不过,AI伴侣的核心争议也在此——人们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赋予AI,并产生深厚的情感依恋,有时甚至将这些互动视为真正的关系。
AI陪伴可能会模糊现实与虚拟关系之间的界限,引发人们对其过度情感依赖的担忧。比如,根据新闻报道,英国一位女子因爱上AI伴侣而与丈夫离婚。美国一名青少年沉迷聊天机器人,与现实脱节,甚至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据对话纪录显示,他认为结束生命就能进入虚拟角色(聊天机器人)的世界,而AI没有辨识出该段对话的风险。
尽管Character.AI和Chai两家平台均采用关键词过滤、人工审核等机制,但AI生成内容的创造性使其难以完全管控。而且,很多AI陪伴应用允许用户探索NSFW(成人向内容),且缺乏严格的内容过滤器。
《her》剧照
不过,AI陪伴应用的顾虑在于,增加敏感词过滤器的做法在用户群中极不受欢迎,这将会直接影响用户黏性与订阅收入。
因为除了交谈之外,敏感词过滤器还会影响角色的文字设定。这意味着原本能够正常对话的角色,随着版本的更新与更加严格的过滤时,可能会突然受到禁令限制。
此前Character.AI增加的敏感词过滤器大大降低了AI角色的质量和潜力,也降低了用户体验。
另一个争议是基于真实人物(包括已故人士和名人)创作的AI角色,有时这些角色具有极端或误导性的特征,可能会损害其声誉。例如Character.AI上泰勒·斯威夫特角色,因违反服务条款而被移除。然而,未经授权对真实人物的描述仍然是一个灰色地带。
总体来说,AI伴侣应用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内容安全、消费陷阱和情感依赖等风险背后,是行业必须着手的伦理与监管难题。
AI伴侣行业必须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点。短期要突破情感交互深度与商业化效率瓶颈,长期则需构建“技术伦理+社会价值”双轨体系。
来源:《经理人》杂志